
人之所以不能長壽健康,分析起來不外乎三方面原因:“天刑”、“地殺”、“人禍”。前兩者屬於“天災”,人很難改變,而後者能自控。這就得出一個結論: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,不健康都是自己的不良行為或習慣造成的。
民國醫家謝觀說,中醫在漢唐前“所重者術而已,雖亦言理,理實非所重也。宋以後之醫家,乃以術為不可恃,而必求其理。”
唐以前的中醫學重視實用技術,也講道理,偏重於經驗複製,道理主要用來解釋。唐以後,中醫學開始重視理論研究,力求先把道理搞清楚,然後解釋、概括和推導實用技術。從重“術”到重“理”,被認為是中醫學的一次大飛躍,而這種飛躍與宋明以來思想界理學的興盛有很大關聯。宋明理學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探究本源,即《周易》所謂的“窮理盡性”,這一思路被運用於研究人體生命,於是就出現了一批既精通《周易》又通曉醫理的大家,中醫學界稱之為“易醫”,明代張景岳就是“易醫”的傑出人物。
養生,後天更重要
人體生命的根源在“先天”元氣,這種元氣由遺傳而來,通常隨年齡增長逐漸衰弱,人到中年就衰減掉一半了。
張景岳曾說:“先天強厚者多壽;先天薄弱者多夭”,即遺傳素質好容易健康長壽;遺傳素質差則易短命夭亡。在先天稟賦基礎上談養生,“後天”才能有所作為,“後天培養者,壽者更壽;後天斫削者,夭者更夭”,遺傳素質好,又對健康善加呵護,就會更長壽;遺傳素質差一些,又不太注重養生,就更難長壽。同時,“先天之強者不可恃,恃則並失其強矣;後天之弱者當知慎,慎則人能勝天矣”,非常強調養生行為中人力的作用。仗著身體好而隨意妄為,毀傷健康,原來的好素質也會失去;惦記著身體弱而謹慎調養,慢慢就會轉為強壯,就“人能勝天”。